营缮纪事 2021-01-10 10:32:11
前言
“养心殿沿革的若干问题”是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李燮平研究员关于养心殿研究的系列讲座,2016年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举办了本系列的第一讲《明至清初时期的养心殿》。
主讲人通过对档案和历史图纸的解读,结合现场勘查发现,梳理了养心殿从嘉靖朝至雍正朝的变化:养心殿建于明嘉靖16年,属于因需重建,其主体格局保存至今,并已兼具理政与寝息功能;清顺治朝因乾清宫漏雨,顺治帝移居养心殿;至清康熙朝,养心殿改为造办处,亦曾做过康熙帝召见、用膳、学习和大学士阅卷之所;清雍正朝将乾清宫的功能转移到养心殿,并在室内外进行了若干葺改、添建,奠定了“守制理政”和“随宜理政”两种理政时态,为后世理政带来了重要影响。
*相关文章《明至清初时期的养心殿》已发表在《紫禁城》2016年第12期。
本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于2018年3月7日下午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举办,题为“养心殿沿革的若干问题(中)乾隆朝养心殿的规划与完善(一)——乾隆初养心殿的局部变化”。乾隆朝部分将分5讲进行,本次讲座是其中的第一部分,集中论述清乾隆初养心殿的变化关系。
主题:
养心殿沿革的若干问题(中)
乾隆朝养心殿的规划与完善(一)
——乾隆初养心殿的局部变化
主讲人:李燮平(故宫博物院古建部)
主持人:赵国英(故宫博物院研究室)
时间:2018年3月7日(星期三)下午
地点:故宫博物院兆祥所
图1 养心殿区总平面图
本文中使用的建筑名称均引自档案原文,
与现在的建筑名称对应关系如下:
本文中使用名称 现在的建筑名称
前殿 - 正殿
穿堂 - 工字廊
后殿 - 后殿
东配殿 - 东配殿
西配殿 - 西配殿
东耳房 - 体顺堂
西耳房 - 燕喜堂
东围房 - 东围房
西围房 - 西围房
雍正朝虽然奠定了清代养心殿“守制理政”和“随宜理政”两种理政时态,清代养心殿的系统规划则完成于乾隆朝,并经历一个由局部改变到整体完善的发展过程。
一、院墙、后殿及穿堂的改造
1. 前殿与后殿间的板墙
板墙是现存养心殿制度关系的基础和发端。乾隆元年,为分隔正殿与耳房的区属,在前殿与后殿间设置板墙,并成为现存卡墙前身。通过比较明、清养心殿布局的异同,梳理板墙的多次变化关系,结合建筑的柱网关系,论证了乾隆初年养心殿尚未改为封护檐。
2.地罩与方窗
通过档案记载,结合现存地罩与方窗的设置,阐述了乾隆朝规划对后世的影响及清代养心殿的变化特点。
3. 穿堂门及室内壁子的产生与变化
通过档案记载与建筑遗存,详细解析了现存穿堂隔断壁子及左、右门的诞生时间及变化关系。
图2 由板墙演变而来的卡墙
图3 受乾隆早期规划影响的地罩与方窗
图4 始创于乾隆元年、移改于四年,又经其后重制的隔断壁子
图5 始创于乾隆元年、移改于乾隆四年,并经后来重修的穿堂门
二、后正殿的改造与重建
1.后正殿的改造与变化
后正殿在乾隆朝的变化较多,早期室内多有增补添配。通过《清初皇城图》、《乾隆京城图》与现存建筑的对比,从九个方面论述后正殿的拓展关系、变化因素及形制特点,并因此导致后正殿及耳房,成为清代养心殿建筑中等级最低、地位及使用功能却最为特殊的建筑。
2.穿堂的重建与变化
通过《清初皇城图》及《乾隆京城图》与现存穿堂的对比,详细分析了改造后的穿堂与明代穿堂的异同,以及室内现存毗卢帽与落地罩的诞生过程与特点。
图6 《清初皇城图》的后殿与耳房
图7 乾隆《京城图》中的后殿与耳房
图8 由尖山改为圆山的后殿梁架剖面图
图9 改建后的后殿屋脊与耳房屋脊
三、前殿明间及西暖阁前殿的变化
1.前殿明间的变化
乾隆元年,在穿堂入口处添安菱花小隔扇及帘架;宝座后安棚格;东西穿堂安棚顶,成为现存格局前身。
2.西暖阁前殿的变化
西暖阁前半部称前暖阁,也称西暖阁前殿,是保留雍正朝格局最多的区域。乾隆元年前走道安挡门玻璃镜。6年做勤政亲贤双门头罩。9年,勤政亲贤殿做新对子(旧对移挂弘德殿)、并改包匾边。18年再以白绢重制匾、对(现存匾为后期展览以旧框配制)。
3.三希堂的诞生与功用
以温室改建的“三希堂”诞生于乾隆11年正月,二月初一传裱匾、对,初三挂讫,初六贴画儿,并且特别强调:暖阁中的“温室”是批阅奏折的地方,未因收藏而偏废,也是《乾隆御制记》所述“希圣、希贤、希天”之意的原由,因此三希堂内的宝床也称“办事床”、床上的小案称“办事案”。
图10 三希堂内景
四、乾隆初的东、西耳房
与相邻的后殿相比,乾隆初的东、西耳房没有发生形制上的变化,室内空间已与现存耳房无相通之处。
1.东、西耳房的名称
在修缮档案中可以看到,清代东、西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:康熙朝称东西偏殿或东、西偏房;雍正朝称东、西正房;乾隆初称东、西耳房,东、西正围房,后殿拓展后称东、西顺山殿;嘉庆朝及以后称东、西耳房,东、西耳殿,东、西顺山殿,东、西顺山房,正围房,后围房,并在档案中有混同使用的情况。
2.“顶格”的添建
根据耳房的结构特点可以推断,早期室内为天花做法。同时通过档案的解读,证明了清代养心殿以“顶格”取代“天花”,不是一次实现,而是经年累月、因需改造而成。
3.有关记载的误书
通过具体档案,结合建筑关系及图档,可以推断乾隆3年12月初五,“前殿东耳房”拆除装修记载为“后殿”的误书。
图11 耳房梁架剖面图
图12 传统室内天花
图13 清代改做的室内“顶格”局部
五、净房与格漏
通过乾隆元年的综合记载,分别考察乾隆初期,养心殿区域“净房”与“格漏”的有关问题,通过分析抱厦的历史年代及结构特点,证明了“马槽沟”及“水柱子”等排水系统的使用不始于清代。
图14 抱厦与前殿衔接处的马槽沟
图15 抱厦与前殿衔接处的水柱子
六、东、西佛堂产生的时间与关系
东配殿佛堂确立于雍正朝,西配殿佛堂增辟于乾隆初,且于乾隆朝统一改造,并通过档案、图档,结合现存遗构的综合考察,证明了两座佛堂至今沿袭着乾隆朝“四旛三欢门”的定制。
图16 始于乾隆元年的“四旙三欢门”制度
图17 《样式雷图档》东佛堂旙罩及图样
图18 西佛堂旛罩
七、乾隆初的值房与围房
值房与围房属于院落中的附属建筑。通过修缮档案,明确了早期值房的构造及使用特点,并通过围房的室内改造,列比雍、乾两朝围房的使用关系与特点。
图19 讲座现场
最后,李燮平研究员对其后的讲座安排做了相应介绍,与听讲专家就养心殿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,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多位听众进行了交流。
预告:“养心殿沿革的若干问题(中)”下一讲将关注仙楼与佛堂在清乾隆朝的变化,敬请期待。
欢迎关注营缮纪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