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颐和园
五年级9班 邹乐妍
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,它是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。今年暑假,我有幸来到颐和园,亲眼感受颐和园的神奇与魅力!
我们的行程从慈禧水道开始。“慈禧水道”又叫玉河、长河,过去是皇家御用河道。水道长五千余米,宽二十多米。我们乘龙舟画舫行走在碧波上,只见两岸垂柳在微风地吹拂下,摆动着她那婀娜的身姿。亭台楼阁时隐时现,远山似画。这“十里青山行画里,双飞白鸟似江南”的秀美景色真让人陶醉呀!
船行很快,十来分钟便下了船,来到昆明湖。昆明湖水清莹碧透,就像一块翠玉,偶有画舫滑过,湖面水波荡漾,泛起层层涟漪。湖两旁数不胜数的垂柳,远处的青山和天空的云影倒映水中,远远望去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,这让我真正体会到“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”的景象。
船行驶了一会儿,远远望去,一座石桥横跨在湖中心,就像一条卧在水面上的长龙,它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。慢慢地,船靠边停了下来,我们便来到了十七孔桥。之所以取名为十七孔桥,是因为它有十七个桥洞。桥面上的柱子上刻着很多石狮子,他们千姿百态,大小不一。我仔细地观察着,只见有的柱子上刻着的是母狮子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孩子;有的柱子上刻着的小狮子调皮地躲在妈妈身下;还有的柱子上刻着的小狮子正围在妈妈的身边……看着看着,他们仿佛像真的一样在我面前变换着,真神奇!
下了十七孔桥,走过一条长长的小道后,就来到有名的长廊。站在长廊里,一眼望不到头。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,分成273间,绿漆的柱子,红色的栏杆,每个栏杆上都有五彩斑斓的画,每一幅画都不相同,颜色各异,栩栩如生。
走过长廊,抬头仰望,就看见了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万寿山的半山腰,黄色的琉璃瓦,在太阳的照射下,闪闪发光,这便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了。再往里走,就来到慈禧太后住的地方——乐寿堂。这里有两处很有意思的地方,一是门前放着的一块巨大的石头,形似林芝,名叫“败家石”。据说明朝书画家米万钟喜欢收集奇石,一日发现了这块巨石,耗尽自己所有的财产也没搬回,因米万钟的曲折经历,后人将此石称“败家石”。一百多年后被乾隆皇帝发现了,也非常喜欢,便耗巨资搬回颐和园,因石头太大,乾隆皇帝命人把颐和园的大门拆了,才把这块石头搬进乐寿堂,又起名为“青芝岫”,并吟诗御题镌刻于巨石上。再一个是乐寿堂的大门口放着的三样东西:鹿、鹤和花瓶,非常考究,代表着福禄平安的意思。看到这些,我不禁想,当时,皇族的生活起居是多么讲究和奢华呀!
不知不觉我们就出了颐和园的大门,转过身,看见颐和园三个大字,我不禁感叹:颐和园真美呀!设计和建造颐和园的人真伟大呀!正是他们的才智和勤劳,才给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这是一篇描写颐和园美景的文章。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,按游览顺序,把颐和园如仙境般的秀美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。文章思路清晰,语言生动,巧用故事,更是引人入胜。字里行间尽显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。
指导老师:陈道萍
编辑:赵文婷 审稿:李玉翠